生命科学
1.一种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靶向治疗的货物转换纳米材料制备 杨潇,付钦瑞,李培峰【点击阅读】
摘要:为探究同时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内膜异常脂质沉积和炎症细胞聚集两种特征的治疗方法,通过主客体自组装方式,设计制备了β-环糊精-雷帕霉素纳米材料。体外利用竞争性结合实验,检测β-环糊精对雷帕霉素及胆固醇的亲和力;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成炎症细胞,体外检测β-环糊精-雷帕霉素纳米材料对炎症细胞的抗炎效果及胆固醇清除效果。研究显示,β-环糊精对胆固醇的亲和能力高于雷帕霉素;β-环糊精与胆固醇结合同时释放雷帕霉素,能够实现联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关键词:β-环糊精;雷帕霉素;动脉粥样硬化;胆固醇;
2.DNA损伤应答中DEAD-box Helicase 41的潜在作用研究 王心宇,朱敏【点击阅读】
摘要:为探究死盒解旋酶41(DEAD-box Helicase 41,DDX41)的敲低如何影响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pair, DDR),慢病毒筛选敲低DDX41(shDDX41)的HeLa细胞,转染质粒FLAG-USP11、GFP-DDX41至HEK-293T细胞,设置细胞空白对照组(NC细胞)和依托泊苷加药组,基于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以及染色体分离实验,确定shDDX41细胞DNA损伤情况及其DDR情况。实验结果显示,shDDX41细胞自发性DNA损伤高于NC细胞,细胞染色体畸形比例明显增加;shDDX41细胞过表达去泛素化酶(Ubiquitin-Specific-Processing Protease 11,USP11)后染色体畸形比例明显降低。shDDX41会募集肿瘤蛋白p53结合蛋白及组蛋白H2AX影响DDR过程。DDX41与USP11的相互作用受DNA损伤调控。这表明,DDX41可参与DDR,维护基因组稳定性,可为癌症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DNA损伤应答;死盒解旋酶41;去泛素化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粗糙表面滑动轴承润滑性能研究 袁春宇,孙浩洋,王继荣,张洪信,卢宪玖【点击阅读】
摘要:在滑动轴承表面增加正交方向的正弦表面形貌,通过求解Reynolds方程,研究速度、载荷和粗糙度参数对润滑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小膜厚随轴颈速度的增加而增大,随载荷的增加而减小;引入表面粗糙度后,压力和膜厚均出现波动,且波动的幅度随粗糙度波长的增加而减小,随粗糙度波幅的增大而增大;由于粗糙度所致的压力波动和膜厚波动均对材料的疲劳寿命和润滑的可靠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机加工时减小表面粗糙度有利于提高滑动轴承的寿命。
关键词:滑动轴承;粗糙度;油膜压力;润滑;
2.三相旋流混合器的仿真与流场特性研究 谢云霞,程光玮,李兴振,杨波,王英,吴星东,尹凝霞【点击阅读】
摘要:为了提高含油污水、气体、药剂的混合效率,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仿真模拟技术,建立了三相旋流混合器几何模型,通过测量含油污水样品数据,获得入口参数并进行仿真模拟,研究不同气相入口速度和药剂入口位置时,三相旋流混合器中各相的流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三相旋流混合器内部流场特性与气相入口速度有着一定的关联,内筒中气相柱呈现锥形分布,气相入口速度增大时,气相柱随充气量增多而增长;出口处气泡粒径受整体流场的影响,在气相入口速度5 m/s时,出口小粒径气泡最多;药剂入口的位置不同影响其在混合器内部的分布情况,药剂入口在混合器侧面时,药剂大多可直接参与混合;药剂入口与液相入口相连时,药剂在混合器内部存在滞留,出口药剂含量少于药剂入口在混合器侧面的情况,混合效果次佳。
关键词:三相旋流;气泡粒径;混合效率;气浮;含油污水;
3.SDN中基于强化学习的路由算法 刘甜甜,云红艳,单凯【点击阅读】
摘要:针对传统网络路由算法在网络负载增加、流量变化快速时常常出现效率不高或性能下降的问题,将Q-Learning算法与网络拓扑(Network Topology)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路由算法(NTQ-Learning)并应用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SDN)中。将强化学习算法引入SDN的路由决策过程,通过定义状态空间、动作空间和奖励机制,使其在SDN中动态学习并找到最优路由策略,以在不同的网络负载下最小化网络延迟,从而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和效率。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算法Dijkstra相比,NTQ-Learning算法能够快速适应流量变化,在网络负载增大时有效降低时延。
关键词:软件定义网络;强化学习;路由决策;
4.基于img2col的2D卷积算子在DCU加速器上的并行优化研究 周全,李强,陶顺安,韩兆冰,卢璐【点击阅读】
摘要:深度学习中,因卷积巨大的计算需求,经常成为限制大型卷积神经网络性能的瓶颈,为此,提出使用并行技术来优化卷积运算的策略。对传统2D卷积算子进行重构,使其转换为通用矩阵乘法;使用共享内存和数据预取等技术,降低访存次数;针对加速器的硬件架构,调整算法的并行方案以提高计算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传统的计算方式,该优化策略将运算速度提升了近7.5倍,提高了卷积运算效率。
关键词:卷积算子;并行计算;优化;
5.国际原油与股票市场风险联动效应分析 武卓成,姜翠峰,宫晓莉【点击阅读】
摘要:基于2007—2021年世界主要国家原油与股指数据,引入复杂网络模型,考察国际原油与股市聚合网络间的尾部风险交叉传染的方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股市与原油的尾部风险传染关系密切,聚合网络中原油层占据主导位置;原油出口国往往倾向于释放风险,美国、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与阿联酋在聚合网络中扮演了风险净输出的角色,但向外传输风险并不会降低自身股票市场的尾部风险。
关键词:原油市场;原油与股市聚合网络;尾部风险;金融风险传染;网络拓扑结构;
6.基于Fuzzy-Pid的物流车辆安全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 林振兴,潘文军【点击阅读】
摘要:从物流企业实际需求出发,建立物流车辆安全控制系统平台体系,利用MATLAB软件,仿真分析平台核心机制算法,结合具体物流企业进行应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物流车辆安全控制系统温度监测部位覆盖广,相比有线车辆温度监测装置,无线监测装置安装简单,成本较低;在核心机制算法上,相比PID模型,Fuzzy-Pid上升时间快,响应度高,超调量较小,适应能力强;在物流企业实际应用中,物流车辆轮毂温度超预警频次较高,发动机、变速箱等温度较为稳定,预示存在刹车失灵、爆胎的情形,需要停车并进行安全检查。
关键词:物流车辆;模糊控制;MATLAB;系统设计;
物流技术与供应链管理
1.电商供应链网络均衡直播模式研究——考虑产品溯源水平和消费者溯源偏好的影响 廉晓晴,周岩【点击阅读】
摘要:以多个主体构成的直播电商供应链网络为研究对象,以电商平台对产品质量信息引入溯源技术为研究主题,分别建立了自播和网红代播两种模式下的直播电商供应链网络均衡,探究产品溯源水平和消费者溯源偏好对企业利润和电商平台直播模式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大产品溯源水平使电商平台利润先增加后减小;提高消费者溯源偏好会增加企业利润。不考虑消费者溯源偏好时,电商平台在产品溯源水平较低时选择自播模式所获利润较高,反之,选择网红代播模式所获利润较高;考虑消费者溯源偏好时,消费者溯源偏好未对电商平台的直播模式选择产生直接影响,但当消费者溯源偏好较高时,电商平台可以在相对更高的产品溯源水平区间内选择自播模式以获取较大利润。
关键词:产品溯源;消费者溯源偏好;直播电商;供应链网络;
2.基于深度学习的生鲜电商物流服务质量评价——以“京东生鲜”为例 侯扬,李江波,姜春林【点击阅读】
摘要:为推动物流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创新融合与发展,实现全面精准评价,以京东生鲜在线评论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LSTM)结合注意力机制(ATT)模型对其展开情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东生鲜的物流服务质量整体呈积极上升趋势,物流服务人员的专业程度具备显著优势,但包装质量的保障服务存在不足,评价指标体系与深度学习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消费者对物流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物流服务质量;深度学习;情感分析;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注意力机制;
3.回收品质量不确定下考虑信息不对称的闭环供应链决策分析 徐建豪,楼振凯【点击阅读】
摘要:在回收品质量不确定下考虑信息不对称的闭环供应链中,构建制造商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制造商风险规避及回收品质量水平对闭环供应链成员效益和定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造商和零售商效用、产品的单位销售价格、单位批发价格均随着制造商风险规避程度的上升而降低,而单位回收价格随制造商风险规避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单位回收价格、单位转移价格以及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效益随回收品质量水平提高而提高;零售商瞒报单位运营成本导致的信息不对称,相比较信息对称,零售商效用、产品转移价格、产品回收价格都有一定程度提升;当回收品质量较低且制造商风险规避水平较高时,制造商效用将低于信息对称时的效用。因此,供应链成员应努力提高回收品质量水平,制造商应积极构建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充分调查市场行情,降低风险规避水平。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质量差异;闭环供应链;风险规避;定价决策;
4.低碳背景下基于四方演化博弈的航运碳减排研究 赵建鑫,张桂涛【点击阅读】
摘要:为探究航运碳减排的各方主体决策,降低航运碳排放量,建立了一个包含上级政府、地方政府、港口企业和船舶公司的四方演化博弈模型,应用演化博弈理论探讨四方之间的博弈互动和在稳定策略下的博弈进程,利用Matlab软件对四方的演化轨迹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从而得出各参数对主体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级政府不必严格监管,地方政府可积极落实且港口企业支持政策的落实实施,船公司采用绿色技术来降低碳排放,由此形成良好的制约形式;当政策落实成本过高时,地方政府落实意愿逐渐降低;随着地方政府对船公司和港口企业补贴的提高,港口企业对于政府的支持度会变高,船公司因减轻了自身负担而采用绿色技术的意愿也在提高。
关键词:低碳供应链;碳减排;港口航运;演化博弈;
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管理
1.数字金融视角下内外双循环协同的异质性研究 崔云杰,逯进,王萱喆【点击阅读】
摘要: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引入带有伴随变量的有限混合模型,分析数字金融作用下省域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对内外双循环协同发展影响的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利用包含3种模式的有限混合模型对异质性特征进行细致刻画,作为伴随变量的数字金融可显著强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对内外双循环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内外双循环;数字金融;
2.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基于生产效率与绿色创新的双重视角 赵彦乔,张宁,何立峰【点击阅读】
摘要:基于2012—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化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碳排放水平;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企业生产效率提升并增强绿色创新能力,进而有效抑制企业碳排放水平;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国有企业与高环境规制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碳减排;生产效率;绿色创新;可持续发展;
3.政府绿色采购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微观视角的实证检验 周卓凡,唐亮,赵恒凯,付为一【点击阅读】
摘要:以政府绿色采购为切入点,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政府需求引导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及内在逻辑。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绿色采购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公众媒体关注度高的企业,政府绿色采购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激励效应更大;中介检验表明,绿色采购主要通过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及降低企业盈利波动两条渠道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绿色采购能够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量质齐升”,且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可发挥有效支撑作用。
关键词:政府绿色采购;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信息披露质量;盈利波动;公司治理;
4.跨境电商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创新——基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设立的准自然实验 李保民,王传顺【点击阅读】
摘要:基于长三角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估计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设立对城市创新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设立显著促进了城市创新,并且在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跨境电商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带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创业活力等途径实现的;异质性分析得出,相比于大城市、沿海沿江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跨境电商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在普通城市、非沿海沿江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城市中更加明显。
关键词:跨境电商;双重差分;城市创新;数字经济;
5.烟草消费税改革对烟民负面情绪的影响 刘远坤,孙毅【点击阅读】
摘要:为了探究烟草消费税改革在烟民负面情绪方面的扩展收益,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2020年5期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烟草消费税改革政策对烟民的影响效果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烟草消费税改革政策显著降低了烟民的负面情绪水平,起到了改善居民心理健康的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农村烟民、大专以下烟民、子女数量少于两个的烟民、60岁以下烟民、受雇烟民以及社会经济地位中等的烟民受到政策的显著影响;中介检验发现政策是通过改变烟民吸烟决策进而影响到烟民的负面情绪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具有调节效应,可以放大政策效果。
关键词:烟草消费税;控烟;负面情绪;双重差分模型;
6.住房财富对商业人身保险参与的影响研究——基于流动性约束和金融市场参与的双机制分析 陶晓林,吕学梁【点击阅读】
摘要:为探讨拥有住房对商业人身保险参与的影响程度,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结合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3、2015和2017年数据,实证检验了住房财富对家庭商业人身保险参与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住房财富会降低家庭参与商业人身保险概率;机制分析表明,住房财富会增加家庭流动性约束、减少家庭金融市场参与,进而降低家庭参与商业人身保险概率;拓展分析表明,住房财富也会降低家庭商业人身保险参与深度,且“挤出效应”会影响不同种类商业人身保险;异质性分析表明,非农业户籍、低收入和中年群体,住房财富对商业人身保险挤出效果较为显著。
关键词:住房财富;商业人身保险;流动性约束;金融市场参与;
7.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彭志胜,丁玮豪,范兴宇【点击阅读】
摘要:基于经济、社会、人民生活3个维度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探讨2012—2021年安徽省16个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整体水平取得显著进步,但存在阶段性起伏现象,其中位于中部、东部的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高,并以此为核心向西、北、南3个方向递减,城市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始终保持最高,城乡社会融合水平出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城乡人民生活融合发展水平略微上升之后呈平稳态势;人均GDP、人均邮电业务量、教育支持等影响因子对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解释作用较为显著,产业结构合理化、交通通达性解释能力相对较弱,双影响因子交互作用解释能力较单因子更强,并逐渐趋向稳定。
关键词:安徽省;熵权法;地理探测器;城乡融合;因子交互;
8.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统计测度、分布动态及区域差异 朱文懿,周南南,李阿健,袁丰艳【点击阅读】
摘要:构建了经济融合、社会融合、生态融合和空间融合4个维度27项基础指标的地级市层面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值法赋权,测算了中国226个地级市2010—2022年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利用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空间Markov链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了中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分布动态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且存在俱乐部趋同效应,其转移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低水平的邻域阻碍本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增长,而高水平的邻域对本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具有正向拉动作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区域间的差异。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时空分布;地区差异;